鹿血片

鹿血片官方网站

养生 中华传统养生概论

清养神,静养生

古人认为,养生中,最重要的是养“精气神”。这三者当中,神是十分重要的。精神的养生,首贵静养。道家著名创始人学老子说在《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其根曰静,静日复命。”《道庄·九部名教要记》引老子语说:“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老庄学派的清静主张,虽然不消极的一面,但在摄生保健方面却不乏可取之处。因万事万物,感传于心,心神日理万机,常常处于动而难静的状态。如果心神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伤气血,轻则招生疾病,甚则催人衰老,减短寿命。所以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故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强调“养静为摄生首务”。

养生 中华传统养生概论 鹿血片 第1张

欲使心神清静,关键就是要保持思想上的“恬淡虚无”。《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就是内无郁所积;“淡”就是外无逐物;“虚无”是虚极静笃,致真自然的意思。“恬淡虚无”实即摒除杂念,畅遂情志,神静淡泊,保持“静养”之意。

刘河涧曾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的确,清静养神,是很好的养生方法,它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肌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保持思想宁静无虚,意志平和调顺,人体正气充盈,肌腠固密,即使有很强的致病因素作用,也不能侵害人体。反之,心躁烦乱而不静,则可能抬疾致祝,故《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清静养神,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心神清静,之所以能起抗延年益寿的作用,是因为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老。古人之所以强调“静者寿,躁者天”,是因为心常静则神安,神安则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延年益寿。

养生 中华传统养生概论 鹿血片 第2张

凝神敛思是保持“清静”的重要方法之一。从养生学的角度来说,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医钞类编》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当然,这种凝神敛思,保持清静的养生方法,并不是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不是人为地过于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因而它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汉思想绝不相同。专心致志,精神静谧,不仅有利于工作和学习,而且可以排除杂念,驱逐烦恼,使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反之,“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这是由于心不可乱思,神不可过用,思太乱则伤,神过用则疲。

传统中医学认为,心藏神而寓君火,具有接受和处理事物的能力。一旦心神被外物所扰,则心火易动,心火动,欲念起,则定扰动相火,而使精气损耗。如《养心肤语》中说:“心为精,主意,为气马。心驰意动,则精气随之行,故正心诚为中心柱子。”说明收心、正心是固精的前提和关键。

曾听过一个故事,说两个秀才同行赶考应试,途中遇到一队出殡的队伍,看到漆黑的棺材擦身而去,一个秀才马上大感晦气,认为兆头不好,心中闷闷不乐。另一个秀才以为这是交个好运,棺材棺材,升官又发财。结果考试下来,前一个秀才名落孙山,后一个秀才榜上有名。这个故事给大家一个启示:境由心造。其实,快乐是自找的,烦恼也是自找的。一个人对一件事感觉是快乐还是烦恼,并不完全取决于客观环境,自己的心态往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世间许多事,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心境完全是由于其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从而直接影响人的主观情绪。如果换个角度去观察思考,也许就会拿得起放得下,就会换来愉悦的心情和快乐的人生。所以,遇事不妨多向那位豁达的秀才学学,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美丽的一面,平和自己的心态,随遇而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