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闪了腰,千万别随便按摩!教你这5招,止痛很管用
生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小不测,打球、弯腰搬东西,以至一个用力的喷嚏后……一阵剧痛就从腰部袭来,整个人霎时动弹不得。
每次伤到腰后,都得养上好一阵子。你可能都无比郁闷:为什么小小一个动作就会“闪了腰”?
“闪了腰”,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普通发作在搬东西时姿态不当、运动时用力过猛,以及外力碰撞等状况[1]。
那好好的腰,到底是闪到哪了呢?普通3个中央最常见:
1. 伤了软组织
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发作急性损伤,普通以腰背痛、腰部生硬及腰背肌肉痉挛多见。
(来源:spine-health)
2. 小关节发作损伤、错位(小关节交锁)
主要是关节囊松弛招致腰椎小关节不稳,偶然会呈现小关节错位卡住的状况。
这类患者可有几个典型表现:腰痛,腰背无力,惧怕负重和体位变换,坐站时多需借助外部支撑,局部患者会由于椎间孔区域的神经根遭到小关节卡压发作猛烈下肢放射痛[2]。
3. 腰椎间盘损伤
椎间盘的架构相似于“馅饼”,外边的“饼皮”叫纤维环,里面的“馅”叫做髓核,外力损伤可能会让自身存在退行性改动的椎间盘纤维环发作急性损伤,继而引发部分炎症反响,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腰部疼痛。
局部患者纤维环发作撕裂伤,髓核自纤维环撕裂口脱出,此时常常会产生猛烈的下肢放射痛及麻木感,以至呈现下肢无力,排便功用异常,此类患者常常需求采用手术治疗[2]。
发作急性腰扭伤概率较高的项目,有一个共同的动作,叫挺身动作,比方篮球跳投、排球正面屈体扣球等。
在挺身时,竖脊肌强力收缩,腹肌却不能恰当放松拉长或挺身动作完毕,霎时不能及时收缩,都可能招致腰肌收缩力超越其自身的接受才能而产生腰部构造损伤。
此外,下面几种状况也容易呈现腰扭伤:
球类运动中,争球时为了维持身体均衡,腰腹部肌肉快速猛烈收缩,收缩力超越负荷量;
滑雪等躯干长时间处于前倾状态的运动,腰肌长时间慌张;
负重下蹲等请求腰部肌肉反复机械动作的运动。
1. 疼痛
腰痛是急性腰扭伤的突出病症[2],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可伴有下肢放射痛,疼痛常常在伤后当即呈现且持续,咳嗽、大声说话、腹部用力等会加剧病症,而平卧则会缓解[4]。
2. 强迫体位
多数人都可表现为向患侧屈曲,腰部活动受限。
3. 脊柱旁压痛
受伤部位有明显的椎旁压痛,并随腹部压力增加而加剧。
4. 腰背肌肉痉挛
受损的肌肉由于疼痛和其它要素惹起反射性痉挛,用手触之可呈明显的条索状。
运动前,做好充沛热身,使肌肉韧带充沛活动伸展;
合理布置健身项目,留意健身时间别太久;
增强腰部中心肌肉锻炼,这里引荐两种锻炼办法[5]:
臀桥锻炼
平板支撑
温馨提示:某些腰部旋转动作及“小燕飞”动作关于某些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并不适用,应咨询医生后再停止。
腰扭伤后,正确的缓解疼痛有这5个方法:
1.卧床休息
床铺以中等硬度为宜,或者运用加有1~2厘米厚棉垫的硬板床、自在体位、不痛或轻痛为宜。
急性腰肌和筋膜扭伤,卧床休息1~2天后,可尝试起床活动,急性腰部关节扭伤及纤维环撕裂应坚持卧床3~4周。
2.扭伤后先冷敷
使部分血管收缩,避免组织水肿渗出加重,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距离2~3小时反复一次。
3.扭伤48小时后热敷
缓解肌肉痉挛,热敷时间每两小时热敷10~15分钟,以增加部分血流。
4.NSAIDs(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可选用口服或外用消炎止痛药物,如布洛芬,扶他林等。
5.腰围制动
腰痛猛烈的患者可酌情佩戴腰围制动(采用装备支撑钢条的腰围),佩戴时间不倡议超越4周,否则易引发腰背肌肉萎缩[6]。
留意:
· 急性期(刚扭伤的48小时内)切忌按摩及正骨治疗,否则会加重损伤;
· 存在下肢放射痛的患者须完善腰椎MRI检查排查神经根受压;
· 确诊为小关节交锁或者腰椎间盘髓核脱出的患者需求尽快到脊柱外科门诊或者急诊就诊,酌情采用手术治疗解除神经根压榨。
审稿专家:任东风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Adult Acute and Subacute Low Back Pain[J].Institute for clinical Systems Improvement.2018 Mar-6th Edition.
[2]陈仲强,刘忠军,党耕町.脊柱外科学[M].第九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31-735
[3]NIH网站:https://www.niams.nih.gov/health-topics/sprains-and-strains#tab-prevention.
[4]何珂峻,李超红. 体育运动中急性腰扭伤发作缘由及预防办法[J]. 颈腰痛杂志,2005,26(3):216-218.
[5]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 [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 26(12):1134-1138
[6]周谋望,岳寿伟,何成奇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02):129-135
网友评论